学生活动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厚德,一方面是指中国政法大学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要具有人文关怀、培养人文情操,学会做人。
明法,一方面是指无论法科还是非法科学生都要通晓法律,具备法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更表明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应成为昌明法治的主力军,带着对法治的崇高感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

知行合一,坚持不懈——“弘毅国学社”专刊
2014年06月05日 00:00

中国政法大学“弘毅国学社”成立于2014年初,十几位志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播的同学,在我院俞学明教授和李春颖博士的号召和带领下,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宗旨,努力进行国学学习和教育实践活动。社员以中国哲学专业为主,还包括宗教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其它专业的同学。

本学期以来,国学社开展了以下几方面活动。

一、《诗经》小组研习试讲

3月16日,国学社举行第一次全社大会,积极讨论了当前国学教育的情况以及研习班的活动方式。经过一个月的沉淀、筹备,加之观摩、学习,国学社开始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4月16日,第二次教学实践活动在新一号楼c101进行。本次活动继续由俞学明老师和李春颖老师指导,两位老师对此前试讲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不少整改意见和方案,社员在此基础上继续讲《孟子见梁惠王》和《诗经》中表达父母之情的《蓼莪》。

在讲《蓼莪》的过程中,大家首先简单介绍了《诗经》的基本概况,其次对字词、诗句的进行具体而到位的解释,并且在课程中串入讲课者自己的故事以及郯子用鹿乳奉亲的故事,活跃课堂气氛,互动频繁。最后引用《论语》中“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进一步加深对“孝”的理解,孝不只是能养父母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心里可以做到感恩、尊敬父母。

对于此次的讲课活动,两位老师都予以肯定,同时认为以后还需要在教师教态、教科氛围、师生沟通等几个方面继续加油!

二、《孟子》小组研习试讲

    《孟子》小组的主讲成员是高雨龙同学和黄越泓同学。《孟子》组讲解的篇目是《孟子·梁惠王上》,选段自“孟子见梁惠王”开始,至“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结束。

该小组之所以在《孟子》中选择此段主要基于三个考虑,一是孟子的仁义思想在本文中得到充分展示;二是本文言简意赅,读诵起来朗朗上口,比较容易激发起听众对国学的兴趣;三是组员经验尚浅,讲解短小的篇目可以更为容易积累经验。

该小组讲解《孟子》主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摸索经验阶段,本阶段主要是特点是组员直白讲解,辅之以板书,不依靠ppt展示。第二阶段是积累经验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开始使用ppt辅助讲解,从讲台上的独白变为讲台下的互动。

 

第三阶段是经验提升总结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是ppt的制作技术有一定提升,对于篇目的重点内容和一般背景介绍有了比较明确的划分。

该小组组员在讲解过程中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从原来的讲台下的学生到讲台上的教师,感受到角色的一大转变,提升了临场应变的能力;从备课的由简入繁到讲解的化繁为简,这一过程深化了学生对经典的理解,锻炼了语言组织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该小组在讲解孟子的过程中认为,国学小组目前最大的困境在于缺乏一个强大读书会的支持。古语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讲解的内容只是枝叶,而讲解老师本身对于文本和思想的理解体会才是根本,读书会就是固其根本的重要举措。

三、《论语》一百晨读会

诵读是为了对文本烂熟于心。当文本真正在心底融会贯通的时候,自然会让我们的功底发生质的飞越。国学社开展的《论语》晨读会,目的不只是诵读——诵读是一个引子,大量诵读的同时,自然会激发我们自觉去深入探究的好奇和兴趣。但有同行人,已知万事不难。国学社同学决定争取用一学期的时间,不论寒暑风雨,一起来完整诵读一百遍儒学经典之首的《论语》。

晨读会已经开展两周有余,目前成员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目前的10人,从研一到研三,其中包括1名法学专业,1名历史专业,2名宗教专业,以及6名中哲专业的同学。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随着大家晨读的深入,大家总结了几点晨读的几个好处:1、早起饮水排毒养颜;2、朗声诵读理气健脑;3、儒家经典提振精神;4、营养早餐身体倍儿棒;5、早睡早起成就习惯……经典晨读,健健康康,多多益善!小月河畔、蓟门烟树,期待持之不懈地齐声诵读!

附活动具体信息:

时间:周一至周六,6:30—7:20

地点:新一号楼c115教室

方式:每天诵读一篇,晨读10遍,晨读后再自行抽空复读10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