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6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儒学讲坛第一百二十三讲顺利举办。本次讲座主讲老师是中山大学哲学系的陈畅教授,讲座题目是《“明经乃所以明心”——高攀龙格物论的经史义蕴》。本次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王心竹教授主持,李春颖副教授作为与谈人参与。本次讲座在腾讯会议以线上形式进行,并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开启同步直播。

陈畅老师正在讲解
讲座伊始,陈畅老师指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接续自己以往的研究主题,进一步探讨晚明东林学派代表人物高攀龙在明清之际哲学转向过程中的思想贡献。陈老师基于钱穆以及梁启超等人的判断指出,晚明最后二三十年间的诸种“理学反动”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清代学术,而对晚明东林学派的研究就成为了研究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良好抓手。进而,陈老师引出了关于东林学派的历史定位问题:东林学派的学术思想处于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哪个环节上?何种意义上引导了这种思想转向?
陈老师认为,晚明清初以来的学术界对东林学派的定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朱子学派;二是阳明学派;三是“兼采朱王”或“由王返朱”,融合朱王两家。而高攀龙以往被定义为偏朱子学派的思想家,但实际上其思想中既具有阳明学的一面,也具有对阳明学的创新。这一创新性集中体现在其形上学的建构,以及形上形下一体化的讨论上。如刘宗周所指出,阳明后学存在“情识而肆、玄虚而荡”的流弊;晚明哲学对此存在两种解决思路:一是强调工夫的重要性;二是在坚持阳明心学基本立场的前提下强调“性”的客观性,例如提倡性善论、批驳无善无恶论等等。高攀龙采取的是第二种解决思路。

线上会议概况
首先,从格物论上讲,高攀龙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朱子和阳明的新的心物关系,集中体现在其气论上。高攀龙将“气”概念引入了心物关系中,并通过该概念来使心与物达到合一。阳明心学中原本不用讨论理气论的问题,阳明对“气”概念的界定是“良知之流行”,此类界定其实是以良知为主词来定位气,核心在指示出良知的统摄性内涵。但是阳明去世后,理气论的话题被阳明后学不断地重新提起。高攀龙并不采取朱子理气论的思路去界定“气”,而是深受阳明后学影响,从一元化的创生本体的角度重新定义气。高攀龙强调气的两个特点:一是“至虚至灵”,二是“有条有理”。前者在人体现为心,后者在人体现为性。这使得其带有理气论色彩的心物关系既不同于程朱理学,也不同于陆王心学。
在格物论的基础上,高攀龙提出了其寂感论。其认为:“理就是心,穷之者亦心;未穷之心不可谓理;未穷之理,不可谓心。”此外,高攀龙还认为“物”具有两层意涵,一是全体之物,二是一物之物。基于对物的认识,高攀龙的工夫论认为:“当其寂也,心为在物之理,义之藏于无朕也;当其感也,心为处物之义,理之呈于各当也。”陈老师认为,这是把人心的主宰性确立起来,同时让具体事物按其各自的要领来处理,强调天道秩序的客观性的同时突出人的主体性。
进而陈老师指出,阳明的寂感论形态是“由感通寂”,而高攀龙则是“寂感分讲”,二者很不一样。就“已发未发”关系而言,高攀龙认为《中庸》文本中的“未发已发”是从喜怒哀乐上讲的;这种讨论突破了王阳明未发已发浑一论,为心之寂感结构作出新的定位。此外,高攀龙格物论建立在“悟”的基础之上,其过分强调一种超经验性的体悟,存在着可能让心性之学脱离具体经验、流于虚构和造作的危险。
最后,陈老师重新将高攀龙思想置于晚明东林学派的历史定位,指出了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三个形态:一是高攀龙哲学,其强调“全体之物,心是也。一物之物,一事是也。”二是刘宗周哲学,其强调“物即是知,非知之所照。”三是黄宗羲哲学,其强调“性命必究于史。”而陈老师认为,这三个形态是一脉相承的,只有了解高攀龙格物思想,才能真正理解晚明清初“心即理、理即心”的思想建构与哲学转向。
主讲环节结束后,王心竹老师对于陈畅老师的哲学素养和理论基础给出了高度评价,李春颖老师则基于自己的学术经验对高攀龙思想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并提出了一些问题。在提问环节,与会同仁们就高攀龙的思想、东林学派以及明末清初阳明后学的发展提出了各自的问题,陈畅老师一一进行了深入简出的回答。

提问环节中与会同仁积极提问
在王心竹老师的简要总结与感谢后,本次线上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