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下午14时,中国政法大学儒学讲坛第一百一十六讲在学院路校区综合楼0518教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以道统经:先秦儒家与经学奠基》,主讲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孟琢教授,主持人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吕明烜副教授。本次讲座由国际儒学院主办,端升书院合办。
吕明烜老师主持讲座
孟琢老师的学术关切是走出两汉经学的今古文之争,对经学史叙事进行整体性反思。孟老师从经学自身的角度展开反思,立足于先秦经学和两汉经学之间的贯通,回到孔子经学,探讨以孔子为中心的先秦儒家与经学奠基,明确了自孔子以来经学以道统经的内在贯通性。
整个讲座分为4个部分展开:1、经学滥觞:由王官学到儒学;2、斯文在兹:孔子的经学生涯;3、道贯群经:孔子经学的内核;4、孔子经学的历史影响。
孟琢老师正在讲授
孟琢老师首先介绍了王官学的形态,分析了王官学的特点。王官学是一种贵族垄断的经学教育。孟老师认为王官学有四个特点:一是通经之学,二是出现经学的说解,三是系统性地把文本与明德贯通起来,四是经学阐释中体对用的统摄。王官学的核心主题在于经典化,经典化中蕴含了经学统一性的基因。然后,孟老师对自胡适以来的“原儒”进行了反思,指出早期原儒具有去思想化和去经学化的特点,这有可能将儒家溯源于贫瘠的思想土地上。孟琢老师认为“儒,柔也”中,“柔”指韧性,与教化密不可分,对“儒”的理解要追溯到早期的文教传统,即经学。正是一脉相承的经学传承支撑起“儒——孔子——儒家”的发展。儒家思想是在传承经学的基础上得以建立。孟琢老师接下来介绍了孔子的经学生涯,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展开:一是从孔子生命发展的脉络来看,孔子的经学生涯可以总结为少年学经—中年传经—老年删定。孔子通过传承六经膺受天命,传承文王之道。二是从《论语》和经学的关系上来看,孟老师认为对于《论语》的阐释有一种同经学进行离合的现象,并更赞同马一浮认为《论语》 和六经本于一体,《论语》见六经之要旨的观点。三是从孔子的“学”和教育的几个重要的策略上来看,孔子的教学内容源自王官之学,具体内容是六经,是文武之道。对于不同的教学次第,孔子都要求“经”和“道”的统一。无论是孝悌、忠信、仁爱还是德行,都是在对经典的理解和阐释中涵养生发的。
孟琢老师对孔子经学生涯进行了总结,指出孔子经学的核心在于以道为本。孔子在传承和创新经学的过程中,为经学赋予了一种根本性的哲学基础,使得经学蕴含了根本性和超越性。首先,孔子把文章和性与天道打通。通过下学—上达的路径,学习六经成为通达人道和天道的基础。另外,通过对三代礼乐的损益,孔子的礼乐之学超越了文本仪节,进入到对历史规律和文明法则的探讨。孔子之“文章”背后有关天道、人道和秩序的普遍性关切是理解孔子经学的重要视角。
孟琢老师从经学奠基的角度对孔子经学的历史影响进行了总结。孟老师认为孔子经学有四个方面的历史影响:一是孔子删定六经,确定了经学的定本化。二是孔子奠定了“师儒”的传统,儒家与经典教育融为一体,在经典学习中用道去统领经典文本,在传承中赋予经典新的诠释。三是经学经由孔子形成了向心性和体系性。四是孔子赋予了王官经学和民间经学的张力。经学一方面要进入意识形态,一方面要保持民间独立性,经学在王官和民间的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规律中得以展开。
师生认真听讲
在讲座点评环节,吕明烜老师对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评析,指出经典是贯穿古代学术的线索,经典是明德的依据,明德是对经典的提点。吕老师认为孟琢老师新颖地呈现了孔子的经学家形象,并且从王官和民间的张力这一角度突破了对素王的传统理解,是十分具有创新性的。吕明烜老师的点评结束后,与会学者、老师和同学围绕本次讲座内容进行提问,孟琢老师细心为大家解答,现场氛围轻松愉快。
全体合影
至此,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儒学讲坛第一百一十六讲圆满结束。
图片:柳冰倩
文案:梁妙妮
排版:柳冰倩
审核:高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