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讲坛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厚德,一方面是指中国政法大学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要具有人文关怀、培养人文情操,学会做人。
明法,一方面是指无论法科还是非法科学生都要通晓法律,具备法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更表明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应成为昌明法治的主力军,带着对法治的崇高感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

儒学讲坛第105讲: 吴飞教授讲 论当代中国的殡葬改革
2021年12月12日 12:48

2021年12月10日晚7点,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儒学讲坛第105讲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如期举行。此次学术讲座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吴飞教授,主持人是中国政法大学王心竹教授。主题为《论当代中国的殡葬改革》。

1008C

本次讲座吴飞老师从“殡葬领域的现实问题”、“现代法律体系与传统观念之间的张力”以及“神道设教的运用”三个部分,对当下殡葬领域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解读,为今后殡葬文化的表现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第一部分吴飞老师对当今殡葬形式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从八九十年代开始,计划生育问题和殡葬改革问题就一直是社会治理所面对的难题。如今计划生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化解,而殡葬改革问题却依旧难以解决。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模式下,城市与乡村的殡葬问题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不同表现之下,死者与生者之间的土地占有问题依然是城乡共同需要面对的。

第二部分主要探讨的是“现代法律体系与传统观念之间的张力”。吴飞老师认为现代法律体系基于环境和用地等问题所提倡的生态葬等方案并不能被多数人所接受,究其原因在于其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并不与传统形式有直接冲突,但就内在理念而言,生态葬却剥夺了任何文化上的意义。《礼记·檀弓》中言:“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为也。”因此,古今殡葬问题之争的实质可以被理解“仁”与“智”之间如何达到动态平衡的问题。丧礼之厚薄,用地之多寡所要追求的并不是形式上的精致,要言之,而是要突出一个“敬”字。

第三部分主要对“神道设教的运用”问题进行了讲解。“神道设教”出自《易传》,原本并不是直接指涉宗教,但其基本原则可以被用来处理各种宗教问题。在日常的丧礼之中,常常可以发现将“神道设教”穿插在丧礼的各个环节之中。就超度而言,其本义是对生前所作不好之事进行忏悔,但是在日常的运用中,否定性的忏悔却变成了一种肯定性的丧礼程序。

最后,吴飞老师对以上三个部分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将传统礼制的思想进行吸收,有助于解决当下的一些问题。把握好“仁”与“智”之间的平衡,就可以避免用大理石建造墓地在日后造成墓之“毁”之类的问题,这一平衡也正是处理好现代法律体系与传统观念之间张力的关键。

在讲座点评环节,王心竹老师表达了对吴飞老师的感谢,并就讲座的思维脉络进行了总结与回溯,她认为此次讲座从侧面说明了对传统礼制的吸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法先王之所以为法”。在点评结束后,吴飞老师又围绕此次的讲座内容为大家解疑释惑。

由此,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儒学讲坛第105讲圆满结束。

图片:周欣暘

文字:周欣暘

排版:周欣暘

审核:高凯杰

步杰

王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