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6日下午两点半,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儒学讲坛第99讲通过腾讯会议和B站直播方式如期举行。主讲人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李虎群副教授,主持人是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李春颖副教授。本次讲座主题是《享有自家无尽宝藏——古琴艺术的乐教功能》。
李虎群老师提出,音乐史学界把中国音乐分四类: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和文人音乐,其中文人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例如孔子就把古琴作为修身养性的载体,而且孔子所谓的“乐”实则是一种贯穿于儒家所有教化体系的工夫。同时,李老师也指出了两种对待古琴的不恰当行为,一种是将古琴神秘化、玄学化的行为,一种是一味强调古琴的音乐性。我们要走的是“中道”,即切入到中国几千年古琴文化的传承当中去身心实践,做到“艺以载道”。
之后,虎群老师通过五首琴曲,以听琴论道的方式展开了论述。
第一首曲子是《流水》,这首名曲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取自伯牙子期的故事。李老师提出古琴只是载体,是用来表达“心志”的。“立志”很难,所以需要“感心”,这便是乐教的功能之一,即“唤起心志”。
第二首曲子是《忆故人》。李老师说“琴者,情也。”古琴音乐内敛含蓄,但情感真挚。人的情感是生命所需的一触即发的推动力,但它千变万化,所以需要让其“发而皆中节”,古琴可以陶冶性情,而这就是乐教的功能之二,即“情感的滋养与引导”。
第三首曲子是《梅花三弄》。李老师认为,道德自我的确立之后,由于中华文明有了几千年的文明的积累,中国人就开始创造了一种文明的象征体系,把文明的精神外化了。例如梅花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的象征,而《梅花三弄》歌颂的就是这种操守。
第四首曲子是《龙翔操》。李老师说弹奏古琴会让人实现自己身体的和合,即手与弦和,音与义和,而这也是一种儒家的修身养性的工夫。《龙翔操》所表现的“神龙翱翔云端,不见首尾”的状态宛若儒家的“与天地合一”的状态。
第五首曲子是《归去来兮辞》。李老师认为《归去来兮辞》不光指向归隐,某些时候归隐表达的是一种出入进退的自由,一种“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的精神追求。儒者追求的自由是既要担当责任,又要保存自己高尚人格的自由。
李虎群老师的讲座涉及到了中国哲学对生命的认识、古琴艺术和中国哲学的关系,以及儒家的乐教。李老师通过琴曲的弹奏与讲述,展现了“以琴明道”,身心合一的境界。
李虎群老师讲授结束后,李春颖老师发表感想,她认为,中国传统中的学问是在身心上做,讲求全德和知行合一,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此次虎群老师的琴曲与讲授内容,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及精神追求。
随后,围绕讲座的内容,参加者们积极提问,其中包括了各大院校的学生、学者以及国学爱好者们,李虎群老师进行了细致地解答。讨论环节后,本次儒学讲坛圆满结束。
供稿人/编辑:季玉洁
审核:李春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