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0日晚七点,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儒学讲坛第93讲在线上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儒学讲坛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开老师讲古代思想世界里的“法”与“政”。 此次儒学讲坛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秦晋楠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郑开老师阐述了本讲所关注的思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同,社会科学更关乎现实世界中的政治与法律,而今天所讨论的则是思想世界中的政治哲学问题。老师通过《理想国》、中国的“天下”观念来说明政治学与政治哲学是不同的,政治哲学更抽象,更接近一种广义的伦理学。
郑开老师首先为我们梳理了思想史上重要的三条分界线:殷周之际、周秦之变、近现代。殷周之际政治制度略备,为后世奠定基础,周秦之变产生的郡县制深刻地影响了后世,近现代以来我们彻底地与古代世界划清了界限。理解这三条分界线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思想史。
郑开老师随后为我们勾勒了三种对政治问题的思考模式。其一是儒家的德政礼治思想传统,孔子、孟子、董仲舒都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创发;其二是道家的玄德传统,也就是无为政治哲学,“无为”的“无”体现出了道家对本质的重视和一种批判的思考;其三是儒道对话,“无为”可以作为一个例子,这并不能简单地说是儒家受道家影响而产生的思想。
进入“法”的部分,郑开老师提示我们中国早期思想中的“法”与我们今天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审视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法”这个语词在流变中不断增添新的含义。在讨论古代思想世界里面的“法”时,要结合“礼”来讨论,法不是孤立存在的。“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理解为 “法度”,其重要性不如“礼”,荀子主要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法”的。而韩非子的“法”就和我们今天的理解比较接近了。
进入春秋时期,春秋五霸和管仲的变法运动具有重大的意义。“变法”说明了法是被变出来的,而不是一开始就有了的。经过了几百年的变法运动,法才真正的站上历史舞台,这时的“法”是“礼”的掘墓人。
郑开老师以黄老学为例,提示我们注意一种从“德礼”向“道法”的重大转向。最后,郑开老师希望通过发掘古代思想资源,为将来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社会、更理想的政治世界,贡献一点点力量。
随后秦晋楠老师对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感谢郑开老师的倾情讲授,郑开老师和听众就“道德代法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儒学讲坛第93讲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人:程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