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讲坛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厚德,一方面是指中国政法大学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要具有人文关怀、培养人文情操,学会做人。
明法,一方面是指无论法科还是非法科学生都要通晓法律,具备法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更表明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应成为昌明法治的主力军,带着对法治的崇高感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

儒学讲坛第83讲:曹峰教授反思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研究模式
2020年07月24日 00:00

星期五, 七月 24, 2020 - 18:21

12月6日晚,我院有幸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曹峰教授到中国政法大学讲座,讲座题目为《反思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研究模式——以三个个案(名学、宇宙生成论、黄老道家)为例》。这次讲座曹教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治学方式相结合,讲述了对中国哲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思路。讲座由国际儒学院李春颖老师主持。

 

曹峰教授首先回顾了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学科的形成过程,认为以往用“以西格中”的方法研究中国哲学,难免有生搬硬套、削足适履,造成简单化、教条化等问题。接下来曹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讲授:

一、关于名学

      以《黄帝四经》为例,学界流行的观点是用“道法”来概括此书。但《黄帝四经》中最重要的概念既不是“道”也不是“法”,而是“名”。以此为切入点,会发现先秦直至两汉,“名”这一论题绝大部分都与政治思想相关,这是一个极为广阔的研究领域。“名”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工具,如何把握它、管理它,由谁来把握并管理它,就成为一个重要话题。二十世纪前,虽然有一些学者意识到这一点,但没有人展开过系统的研究。

二、关于宇宙生成论

受西方哲学的影响,我们在生成论研究中往往只关注创生、发生的问题,因此对于生成论的研究,更多把重心放在“道”生成万物的问题上。然而道家在论述谁“生之”的同时,往往还会继续讨论谁“蓄之”的问题。除了“他生”模式和“相生”模式外,还存在着“自生”模式。“自生”是指万物的产生主要依赖万物自身的力量,此时“造物者”的作用极为微弱。这种生成观念在出土文献大量涌现之后才渐渐被学者意识,并构建出比较清晰的框架。

三、关于黄老道家

黄老道家研究兴盛是最近四十年来的事情。二十世纪的中国哲学史,说到先秦道家只有老庄一线,这与魏晋之后老庄道家影响逐渐加强有关。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中的道家就是当时流行的黄老道家,其思想特征是“从天道到人道”,“从养身到治国”,“虚无为本,因循为用”以及“兼综百家”。二十世纪的中国哲学史对于西学方法和框架牵强附会地使用,使得有些研究领域在相当程度上偏离了思想的本来面貌。黄老道家之所以会被忽视,除了出土文献大量涌现之前资料欠缺的原因之外,也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和观念有关。

曹峰教授并不反对援用西方的学术理论、方法、概念、范畴,但是首先要清楚意识到能否匹配的问题;其次在使用时要时刻警惕这种使用的局限性,时刻注意传世文本和出土文献所反映出来的思想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如果不能描述出古代学术生态的真实面貌、不能反映出历史中思想的真实变迁,那么理论再多再精巧也是无用的。

 

曹峰教授讲座后,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中西比较哲学,以及出土文献研究等方面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讲座之后,曹峰教授与同学们一同合影留念。

 

   供稿丨郑昌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