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讲坛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厚德,一方面是指中国政法大学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要具有人文关怀、培养人文情操,学会做人。
明法,一方面是指无论法科还是非法科学生都要通晓法律,具备法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更表明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应成为昌明法治的主力军,带着对法治的崇高感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

儒学讲坛第80讲:周桂钿教授讲 六问“王充”
2018年05月25日 00:00

星期五, 五月 25, 2018 - 10:07

        2018年5曰24日晚六点半,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儒学讲坛第80讲在学院路校区科地104教室如期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周桂钿先生作为主讲嘉宾,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六问王充”的精彩讲演。我校刘丹忱副教授担任主持并作点评。

        周桂钿老师首先就“六问王充”这个讲题做了解释。他说“六问王充”的“问”,问的不是王充本人,而是王充研究的学者们。周老师通过向那些王充思想的研究者发出一系列疑问,强调保持严谨学术作风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迫切性,希望有志之士自觉弘毅“学”、“问”、“思”、“辨”、“行”的儒者风范。

        周老师围绕六个问题展开了讲座的核心内容。此“六问”依次为:《后汉书·王充传》是否可信?王充是否反孔?王充是否与董仲舒争锋相对?王充是否是气一元论者?王充是否是大法家?王充是讲信鬼?同样作为王充思想的研究者,解答此“六问”时,周老师和前辈学者的答案颇有不同。首先,通过阅读《论衡》,周老师认为《后汉书·王充传》上的记载内容是真实可靠的。王充本人并不反叛孔子,他和董仲舒之间也不存在着争锋相对的学术冲突。恰恰相反,根据王充的原话,反而说明他敬重孔圣人、膺服董仲舒。王充说:“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把董仲舒与文王、孔子相提并论,说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圣贤,而非水火不容之势。其次,通读《论衡》不难发现,虽然王充多处论述“气”,但并非所有的气都是指“元气”。“元气之所在,在生不在枯。”只有在讲天地的时候,王充才说元气,元气是天地派生的产物,天和地是气的本原。因此,说王充是气一元论者并不合适,而更恰当的说法则是“天地本原论”。再次,王充在儒法斗争中被判为法家的说法也不恰当。儒家虽然主张以德治国,但并不否定法治的重要性。孔子主张宽猛相济,德治为主、刑罚为辅。孟子更主张:“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最后,王充以其“疾虚妄”的精神武器批判了世人对“鬼”的无知和妄想。倘若有鬼,人死了变成鬼,那鬼身上的衣服又是怎么变来的呢?“天道难知,鬼神暗昧,故具载列,今世察之。”王充认为 “人死为鬼”的说法难以自圆其说。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儒法关系、天地本原说等问题向周老师请教,并得到了进一步加深了认识和理解。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刘丹忱老师做了简要的总结,希望同学们做学问要深入认识研究对象,还要不断更新研究思路。最后,周老师、刘老师和大家合影留念,讲座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