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讲坛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厚德,一方面是指中国政法大学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要具有人文关怀、培养人文情操,学会做人。 明法,一方面是指无论法科还是非法科学生都要通晓法律,具备法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更表明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应成为昌明法治的主力军,带着对法治的崇高感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
星期二, 七月 18, 2017 - 14:37
2017年6月8日下午六点三十分,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儒学讲坛第76讲在新一号楼104教室如期举行。本次儒学讲坛有幸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涛讲授“《周易》的智慧是什么”。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刘震老师担任本次儒学讲坛的主持人。
张涛教授认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至关重要,习近平主席曾经说过: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而想要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原典,读文本。《周易》是我国的传统经典之一,是设教之书。
《周易》即《易经》,它是指道气合一,知行合一。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主要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易”有三义:变易(change)、不易(invariable)和简易(simple),“周”指周朝、周代,也有周备、周普之义。对国学研究是无法绕过《周易》的,《周易》内容极其丰富,它是古代民族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而后张涛教授讲解了“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三位圣贤就是伏羲,周文王、孔子。伏羲是第一位圣人,也是三皇之首。文王作卦爻辞,八卦从表示万事万物的符号通过重卦发展成为六十四卦。六爻自下而上象征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这是中国最早的“监狱文学”。
易学有广义的易学和狭义的易学之分,且在不同时期呈现为不同的形态。商周时期的卜筮之书,两汉时期的经学易学,魏晋时期的玄学易学,宋明时期的理学易学等,甚至在同一时期,易学学者与民间也相互影响。
在张教授看来,《周易》最重要的核心,最有价值的智慧即是和谐,这种和谐的智慧也体现在无讼,息讼的政治思想里——“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做事始谋”。当今人类面临着种种挑战: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竞争激烈,信仰缺失等。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仍然值得作为指导人类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则。
作为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滥觞,《周易》和易学与中国传统教育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千年来相伴而行,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周易》是最重要的教科书之一,易学成为士人学子研习的必修科目,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内容。《易经》智慧在五行,医学,姓名,风水,预测等诸多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也值得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日常行为的指导原则。
讲座最后,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刘震老师做了简要总结,刘震老师认为:《周易》思想丰富,涉及方面极为广泛,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在此次讲座中,张涛教授对易学进行了详细的全面的梳理,让我们对《周易》的理解更加深入,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田雨 龙忠敏 摄影/司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