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厚德,一方面是指中国政法大学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要具有人文关怀、培养人文情操,学会做人。 明法,一方面是指无论法科还是非法科学生都要通晓法律,具备法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更表明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应成为昌明法治的主力军,带着对法治的崇高感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
2018年10月13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举办的“多元视域下的中西历史文明互鉴学术研讨会”在学院路校区科研楼B205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世界史所、宗教所、国家博物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河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鲁东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的议程分为四个部分,即“传统文明”、“西方文明”、“中西文明的近代交流”以及“科研经验交流”,分别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刘丹忱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李在全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郭子林研究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夏德美副研究员担任主持人。
在“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两大议题中,社科院宗教所的夏德美副研究员对近年来佛学研究的趋势进行分析,认为多学科交叉为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但仍然要注重对传统教义教理的解读。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彭贵珍副教授针对中医史现代化转型中所存在的理论与现实分歧较大等问题作出研究,讲解了历史上中西方行医理念的差异以及目前中医分科所遇到的阻碍。社科院世界史所的郭子林研究员根据自身在埃及的考古经验讲解了《孟图神庙考古与研究》,河北大学刘研副教授的《从“十诫”到“山上宝训”,再到< 共产党宣言>》、鲁东大学王海鹏副教授的《甲午年间来华传教士的“祝嘏献经”活动》等都从各自研究的领域中分享了许多专业研究成果。
在第三大议题“中西文明的近代交流”中,社科院近代史所的李在全副研究员介绍了近代历史学研究的新趋向,认为在传统政治史的研究中,专门史的出现扩大了研究的视野及领域,同时强调微观研究应放之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山西师大的王惠荣教授以魏源和曾国藩之间的交往为例,探讨了道光朝学者的交流特点,针对魏源与曾国藩同为湖南人且有较高威望与知名度却交往甚少这一现象,对两人主张进行了对比,总结出汉学与宋学之争在清代虽不再显著,但具体到个人层面还是有所体现。山东科技大学邵勇副教授对汤寿潜的国会思想进行了深入探究,认为当时的大部分绅商是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但对于国家政治的认识尚为肤浅,单纯地将问题归结为没有设立国会,政府与绅商之间也因根本需求的不同而使矛盾愈演愈烈。中国政法大学刘丹忱副教授对于孙中山法治近代化思想做出了深入分析,重点阐述了孙中山五权宪法中的监察权与考试权以及其中所涉及到的权能分离,认为孙中山的法治近代化思想是站在肩负“继往开来”的战略使命以及“守本开新”的思想视野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去思考中国法治近代化的问题。河南科技大学王云红副教授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民国时期的工程师节与大禹形象塑造》、北京联合大学李自典副教授的《爱国卫生运动与新中国首都北京卫生形象的塑造》从北京城市史的角度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后以运动的形式塑造首都形象的历史过程、河北大学孙艳萍副教授从古希腊的传统对西方演讲文化做了介绍与分析。随后,各位老师在第四个议题“科研经验交流”中,针对会议上的发言提出了各自的问题与见解,并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与交流,此次会议在意犹未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文:李娜 李成
图: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