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0日下午15:30,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传习”系列院友论坛第十一讲以腾讯会议线上直播的形式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为《格物与学习——论文写作经验分享》。主讲人是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2008级硕士石超老师,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点评人为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副院长王心竹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2022级向健同学主持讲座。
石超老师的讲座以“格物”和“学习”为关键词,分别介绍了如何去理解这两个词。首先是“格物”,“格物”在先秦文献中仅出现于《大学》,石超老师认为相比于过度诠释,应当从更普通的角度去阐释它。“格”字作为一个动词,可以从“格斗”的角度去理解。相对于将“格物”之“格”理解为“探究”“考察”等意义,石超老师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手格猛兽”的原初意义。石超老师以“武松打虎”的故事为例,向同学们讲解了“格斗”所蕴含的“激烈”“打架”“冲突”等涵义。“格斗”意味着两个主体之间的剧烈互动,这种互动通常包括观察对手、寻找弱点、全力攻击等阶段,正如“格物”一般。在“格物”的时候,我们应该模仿“格斗”,按照以下四个步骤来执行:第一,要树立自信,坚定信心;第二,要仔细观察,寻找突破口;第三,要身体力行,积极动手;第四,要全身心投入,有忘我精神。
接下来,石超老师讲述了何为“学习”,“学”即“觉悟”。“觉”,是一种从昏睡到醒来、从迷茫到清醒的过程。“梦”与“觉”是一种类似于神秘主义的体验,在大脑的潜意识的帮助下,学习者有了一种顿悟之感。这是比“格物”更高一级的层次,是“格物”格到精疲力竭之后生发出的新的阶段。在“觉”之后,学习者就能豁然开朗,获得了井喷式的灵感与动力,达到一种物我无间的状态。但这是不够的,“学”之后必须还有“习”,以“习”的方式落实“学”的成果,将所学之事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所有物。这就是“学习”的两个阶段:心灵觉悟与反复操练。
最后,石超老师进行了总结,提出论文写作的四个步骤:“制造问题”“小题大做”“据理例证”“自圆其说”,并劝诫同学们,只有多读书、丰富自我,才能写出优秀的论文。
在点评环节,王心竹老师对石超老师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石超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能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格物”和“学习”的具体内涵。参会同学提出了一些问题,石超老师一一作答,加深了同学们对今日讲座的理解。
至此,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传习”系列院友论坛第十一讲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