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名家论坛第二百七十二讲在腾讯会议平台如期举行。武汉大学国学院郭齐勇教授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四书》中的词语与格言研究”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科研处主办,人文学院、国际儒学院承办,国际儒学院王心竹教授主持。
首先,王心竹教授对郭齐勇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其作了简要介绍。郭齐勇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国家重点学科“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为中国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接下来,郭老师对“四书”之于中国的意义作了阐发。他认为,“四书”之于中国,如同《古兰经》之于印度,《新约》《旧约》之于西方。“四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不读“四书”,不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以及性情的调和。按照梁启超先生的说法,《论语》《孟子》等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
而后,郭老师将“四书”中的词语与格言研究分为了九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为:学习、修身、伦常、核心价值、敬天弘道、安民执政、人格的境界、天道性命与思想修养的方法。其中,“学习”与“修身”尤为重要。
关于“学习”方面,郭老师谈到中国教育的方法和目的与古印度、古埃及等其他文明古国的差异性,例如,其他几大文明古国的文明特征大多是通过宗教手段来达到教化的目的,中国则是主要通过教育,以礼乐教化等形式进行道德训练,君子读书明礼要自得之,切问而近思,让人们有问题意识,要反思群体和个体,因此中国的教育是启发式的。
关于“修身”方面,郭老师列举了大量“四书”中有关“修身养性”的格言和词语,例如《论语·学而》中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郭老师解释道:“孔子是教育人们语言要严谨慎重,行为要勤奋敏捷。”另外,郭老师还对当今社会对于孔子“以德报怨”观的误解进行了纠正,他认为 孔夫子实际上是主张以德报德,以直报怨。郭老师讲到,“四书”中有大量有关“修身”的词句,修身要从立志开始,中国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咏叹生命,修身中重要的内容就是立志,并且要立志有恒。
接下来,郭老师又对“四书”中的词语与格言研究的其余七个方面逐一进行了详细的文本举例和讲解。郭老师认为,一个健康的现代化社会、法治社会、工商社会的建构,依赖于“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 而“四书”,正是孕育中华民族的“伦理共识”与“文化认同”的基本经典,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例如“仁”“义”“礼”“智”“信”等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一直到今天还深深根植于老百姓的生活之中,继续为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复兴起着积极的作用。
主题发言之后,王心竹教授对本次讲座的内容作了简要总结,王老师认为郭齐勇教授从九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四书》中的词语与格言,涉及到理学中的创造性转化,理性批判等问题,对当下理学的研究具有启发性意义。
最后,讲座进入到提问环节。大家踊跃地向郭老师提问,有同学就“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问题向郭老师进行请教,郭老师认为,三纲领八条目是辩证逻辑的关系,而非形式逻辑的递进关系,它是生命体验的步骤,而非死板的顺序。还有同学提问:“理学在今天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郭老师对此回答道:“当今,理学面临创造性转化的问题,理学并不是‘以理杀人’。并且,理学并不构成现代化的障碍,相反可以开发出很多具有现代化的东西,理学中有很多‘珍宝’,比方说:基于儒释道三教融合,而具有更强的条理性,无论是狭义的理学还是广义的理学都有很多价值,我们对待理学应当批判地继承,创造地发展。”最后,还有同学就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中的“放心”概念的理解向郭老师提问,郭老师认为基于孟子的“性善论”,这里所说的“放心”是指人要时刻反躬自省,随时随地自觉地找回迷失的善的本心。
答疑环节完成后,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文字:司庆慧
图片:司庆慧
审核:王威威
高凯杰
步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