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厚德,一方面是指中国政法大学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要具有人文关怀、培养人文情操,学会做人。
明法,一方面是指无论法科还是非法科学生都要通晓法律,具备法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更表明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应成为昌明法治的主力军,带着对法治的崇高感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

孔子文化月系列讲坛第三讲 常会营:北京孔庙祭孔仪式及其文化意蕴
2018年10月27日 00:00

2018年9月18日晚七点,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孔子文化月系列讲坛第3讲邀请到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研究部研究员常会营老师来我校讲座,题目为“北京孔庙祭孔仪式及其文化意蕴”。此次讲座由刘震老师主持。

常老师首先就北京孔庙祭孔释奠仪程作了简要介绍,其中包括释奠、释菜和释褐三个仪程。接着对每一仪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其中尤以释奠仪式为重。所谓的“释奠”是指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礼记·王制》有云:“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礼记·文王世子》亦曰:“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郑康成对此有注云:“释奠者,设荐馔酌奠而已。”

自汉以后,尊儒重孔之风日炽,《北史·太祖文帝》载:“二月丁巳,帝幸路门学,行释奠礼。”至宋,孔子地位遽升,由汉之“素王”一跃而封为“至圣文宣王”。其后裔与有荣焉,获封“衍圣公”爵位,世袭罔替,以使孔子血食不辍。宋欧阳修《大理寺丞狄公墓志铭》言:“乃修孔子庙,作礼器,与其邑人春秋释奠而兴于学。”足见当时尊孔崇儒之风。到了元明清三代,以北京为帝都,并营建孔庙。历代帝王皆对孔子礼敬有加,且亲自参加释奠礼。如今孔庙释奠礼便是采用了明代嘉靖年间的释奠礼。

接着,常老师解释道“释奠”又有亲诣释奠和谴官释奠之分,前者为皇帝亲自参加祭祀孔子之典礼;后者则为皇帝派遣官员代表自己参加。在释奠过程中,有着相应的乐舞表演和固定的呈献礼器。乐则金声玉振,八音辐辏。文舞和武舞陈列两侧,八佾舞于庭。镫、簋、硎、簠、篚等礼器栉比呈献。其中以簋盛五谷,硎盛和羹、篚盛帛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见“郁郁乎文”、“礼仪之邦”诚非虚言。孔庙祭孔的这些仪式相较书本中的知识来说无疑是具体的、鲜活的,对于我们理解传统文化具有切身的感受力。它们于我们来说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当下的见证”。传统于我们来说,不再是“游魂”,它就在我们身体里,而亲历这些仪式正是对传统的激活与唤醒!

讲座完毕,同学们就其中的相关问题向常老师提问,常老师则予以细致、专业的回答。最后,各位同学与常老师、刘老师合影,此次讲座圆满结束!

 

供稿丨闫林伟

编辑丨胡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