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纪念中华文明伟大的奠基人孔子诞辰2569周年,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在九月份开展了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在2018年9月12日晚,我们有幸邀请到清华大学唐文明教授来担任第一讲主讲人,讲座题目为“朱子论天地以生物为心”。唐老师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孔子学会秘书长。讲座由李春颖老师主持。
唐老师从朱子《仁说》一文开始讲起。《仁说》分五段,本次讲座主要探讨第一段总论中的“天地以生物为心”思想。
唐老师认为,天地并不等同于万物,所以在理解朱子“天地以生物为心”的观点时,首先将天地作为单独的主题提出来是十分有意义的。
朱子对天地的深层看法还见于《太极图说解》。朱子在书中说:
阴阳成象,天道之所以立也;刚柔成质,地道之所以立也;仁义成德,人道之所以立也。道,一而已,随事著见,故有三才之别,而于其中又各有体用之分焉,其实则一太极也。
唐老师认为将朱子的解释与周敦颐所传太极图的五层圈对照起来看,可得到这样的理解:太极图中的第一层圈是太极,朱子以理言之;第二层圈是阴阳,对应于天道;第三层圈是五行,对应于地道;第四层圈是男女,对应于人道;第五层圈是万物,对应于具体的世界。朱子曾明确说到第二层圈与第一层圈、第三层圈与第二层圈之间的关系:
阴阳无非太极,太极现于阳气则为动,现于阴气则为静,所以阴阳属气,但太极具焉;五行无非阴阳,阴阳不分则不合,分而相合则有四,故阴阳之流行有五,谓之五行。
那么,在第四层圈与第三层圈、第五层圈与第四层圈之间,是否也存在着类似于第二层圈与第一层圈、第三层圈与第二层圈之间的关系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第四层圈与第三层圈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与五行之间的关系。而第五层圈与第四层圈之间的关系,即万物与人道的关系。
唐老师认为,如果说天地是万物的创造者,那么人就是万物的成就者,就是道的枢纽,人文化成就就是宇宙运行的一个本来向度。因此概括来说,太极图的五层圈分别对应于太极、天道、地道、人道和万物,太极通贯于天,天通贯于地,地通贯于人,人总承太极天地而通贯于万物。论天不能脱离太极,论地不能脱离天,论人不能脱离地,论物不能脱离人,一环承接一环,一环紧扣一环。
在基本上厘清朱子在理气论思想架构中如何理解天地之后,唐老师进入朱子天地之心思想的讲解。
在朱子看来,天地有心与天地无心两个方面并不矛盾,而是各有所当,且能够统一起来,即“今须要知得他有心处,又要见得他无心处,只恁定说不得。”在说天地有心时,朱子所举的例子分析地来说是牛生出牛,马生出马,桃树发桃花,李树发李花。
唐老师认为,有心与无心其实对应于特殊与普遍,或者说有限与无限。特殊的事物生来就有其特殊性,因而具有有限性,这是天地有心的表现,但所有特殊的事物都是天地所生,都在生生这个大化流行的普遍过程之中,因而又都具有无限性,这又是天地无心的表现。因此,天地有心是就万物生来就有其特殊性或有限性这一面而言的,而天地无心则是就万物生来就有其普遍性或无限性这一面而言的。
唐老师进一步推断到,天地既有心又无心的看法其实是与理一分殊的观念直接对应的:天地有心一面对应于分殊;天地无心一面对应于理一。因此,对于天地有心或天地之心的主宰之义,应当区分出两个层次。首先,天地之心的主宰之义意味着只有将天地之心理解为灵或神明才是恰当的,这是天地有心的一般含义;其次,基于天地有心再说天地无心,则是将天地之心的主宰之义主要落实在了保证万物的差异性这一点上。
唐老师认为,关于天地有无心的问题基本有三种不同观点:单纯的天地有心说、单纯的天地无心说和天地既有心又无心说。朱子显然持第三种观点,这也是他在这个问题上充分认可二程并试图综合二程的一个表现。
唐老师认为,整个太极图所展示的无非就是一个天地之心,或者改叫“天地之心图”更为恰当。天地之心作用于宇宙化生的每一个环节,作用于太极与阴阳之间,作用于阴阳与五行之间,作用于五行与男女之间,作用于人与万物之间。
唐老师强调,我们必须始终在心、理、气三者相统一的架构中理解朱子的宇宙论。相对于朱子学界长期以来只重视理、气二元的状况,这个理解更加突显了天地之心的超越意义与统合功能。
接下来进入提问环节,同学们围绕讲座主题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唐老师都一一耐心解答。李春颖老师最后总结本次讲座,对讲座内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感谢唐老师能百忙之中莅临法大为同学们献上这精彩的一课。
最后,唐老师、李老师和大家合影留念,讲座顺利结束。
供稿丨胡兆东
编辑丨胡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