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厚德,一方面是指中国政法大学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要具有人文关怀、培养人文情操,学会做人。
明法,一方面是指无论法科还是非法科学生都要通晓法律,具备法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更表明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应成为昌明法治的主力军,带着对法治的崇高感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

我院承办《名家论坛》第131讲:陈鼓应先生倾情主讲“老庄思想的当代意义”
2013年10月10日 00:00

      2013年10月9日晚七点,我校名家论坛第131讲在昌平校区逸夫楼刘皇发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人文特聘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鼓应先生应我院邀请,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老庄思想的当代意义”的精彩演讲。我院常务副院长俞学明教授担任主持。 

       陈鼓应先生首先从基本概念和命题入手,介绍老庄的主要思想。他认为代表中国哲学最高范畴的,最具有中华文化象征意义的一个字是“道”。“道”作为象形字,意味着人也像动物一样四脚落地,但只有人慢慢抬起头来迈步前进之时,才开启人类历史文明辉煌的一页。

       陈鼓应先生从孔孟与老庄的对比研究出发,介绍了孔孟重视“仁”、“义”、“礼”,而老庄强调“有无”、“动静”、“虚明”的平衡关系。老子认为万物的本源是道,无形无限性所以是“无”;但又是实存的,所以是“有”。陈鼓应生动地比喻道,电波见不到摸不着,所以叫“无”,但又存在所以是“有”。“有”、“无”就如“美”、“丑”的价值判断是相对的,但中国的思维方式讲究“相反则相成”。中国传统的音乐、绘画等艺术,无不有“阴阳冲和,有无相生”的玄妙。

       陈鼓应先生指出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的追求是人们越向外延伸越能了解到更多,而追求“道”则越简单越好。“绝学无忧”,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里一动不动。而在庄子思想中,“鲲鹏展翅”以及“庖丁解牛”等很多命题的内涵都是强调积累在学习知识技术中的重要性。人生是一个动态的历程,通过厚积薄发,才能由工夫通向境界。所以庄子突破解决了老子“学”跟“道”的关系问题。 

       在介绍老子“概念哲学”的同时,陈鼓应先生也带领在座师生一起欣赏和解读了庄子“想象哲学”的内在义理。“鲁侯养鸟”中,“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强调不仅生活中需要换位思考,国际关系中避免霸权主义亦是如此。“濠梁鱼乐”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游”体现了一种审美的心态,这是一种情景交融。“逍遥游”的“游”更是审美人格的体现。 

      在讲述老庄思想的同时,他还穿插了一些个人学术生涯的经历,使在座师生在陈鼓应先生幽默精彩的讲演中感受到了他深厚底蕴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