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6日上午9点,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2024级研究生师生见面会在学院路校区综合楼0103教室顺利召开。国际儒学院副院长李春颖教授主持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国际儒学院兼职教授李祥俊老师,学院王心竹、秦晋楠、郜喆、孙燕春、高凯杰五位老师,以及2024级全体硕博新生。
会议伊始,同学们从个人信息、本科院校、兴趣爱好等方面依次进行了自我介绍,并表达了对研究生阶段学习和生活的期望与规划。
(同学们自我介绍)
随后,李祥俊老师对新生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加以殷切叮嘱。李祥俊老师从自身经验出发对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他指出对哲学的态度有职业、学业、事业之分,有学真哲、好真哲、爱真哲之别,哲学的学习需要在求知基础上培养专业热情。此外,李祥俊老师还特别强调,研究生阶段必须形成个人稳定而独特的知识体系,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打破和重建的过程,唯有做到“有尘心”才能彰显学习和研究的意义。最后,李祥俊老师提醒同学们,写作是一场持续的思维磨砺,恰当的学习与研究方法至关重要。论文的诞生往往从一个想法开始,随后需历经原始资料的分析、分类与补充等诸多阶段,方能逐步构建起初稿的轮廓,并最终雕琢成定稿。
(李祥俊老师讲话)
接着,各位老师们对大家未来的学习、生活提出了十分中肯且贴心的建议。
王心竹老师从创办历史、发展进程、教师团队等多方面详细介绍了国际儒学院的基本情况,使同学们对学院有了更为深入和直观的了解。此外,王心竹老师还鼓励同学们积极践行“儒学精神”,踊跃参加到学院活动和各类学术会议中去,切实增强主人意识、家庭意识,增加学院团体黏性。同时,王心竹老师还告诫同学们要树立坚定的学习志向,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门课、每一篇论文,要高度重视毕业论文以期顺利毕业。
(王心竹老师讲话)
李春颖老师在此基础上做出了进一步补充,她指出在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的生活在“座位”之中,虚拟社交发达的背后是实体社交的缺乏,不真实参与的生活永远融入不到我们的人生经验之中。她告诫同学们要避免成为数字世界中的孤岛,应积极响应学院组织的团建活动,拓宽社交视野,丰富人生阅历。
(李春颖老师讲话)
秦晋楠老师也分别从学习和压力缓解两方面对同学们提出建议,一方面,他认为研究生阶段是时间和精力最充足的三年,中国哲学的专业学习需要抓住黄金时期,珍惜时间,把握当下;另一方面,秦晋楠老师还指出“平衡”是现代社会的共同难题,同学们不必太过焦虑,当压力来临时要学会自我放松,时刻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秦晋楠老师讲话)
郜喆老师则从个人角度出发对如何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予以解答。他认为个体的存在是实际的,而正是一个个实际存在的个体相聚才形成集体。我们应避免将集体简化为一种抽象的“主义”概念去审视,而应认识到集体是在特定时刻,一群人以共同的目标和方式聚合而成的动态实体。
(郜喆老师讲话)
孙燕春老师和高凯杰老师分别对新生学习和生活等多方面进行答疑,提示同学们要及时关注研究生阶段的重要时间节点,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并期待与大家共同进步。
最后,李春颖老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她对同学们的到来再次表示热烈欢迎,也提醒在大家在即将展开的硕士学习生涯中,应主动担当,积极发挥个人潜能,秉持自我责任感,严格遵循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希望在未来的三年里,师生间能够构建起温馨和谐的交流环境,教学相长,携手并进。
(李春颖老师总结)
至此,国际儒学院2024级研究生师生见面会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全体师生大合照)